欢迎访问www.0727.com门户网
当前位置:首页»党建工作» 综合治理
对科学发展观的再认识
发布者:孟祥昆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1-01-18 

                                                          对科学发展观的再认识
                                                                            ——学习心得

             温占军

     三天紧张的学习结束了,通过三天的学习,开拓了视野,收获了很多新知识,尤其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分别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科学理论,符合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在把握经济发展过程中间,所提出这一科学论断的必要性、紧迫性。我们要认真学习、积极实践、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
     二、在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间,我们要消除两种错误认识:一种错误认识是科学发展是领导决策层的事情,是领导干部的事情,甚至说是某一级政府党委的事情。第二个错误认识是科学发展观是党员干部的事情与一般工作人员无关。我觉得首先要弄清楚,固然一个决策的出台,是一个党委政府领导班子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这个决策出台以后,要贯彻到基层,那就要靠各级党委政府,要靠全体党员来共同努力,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功能,要把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还需要全党乃至全国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决策的正确与否,当然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些政策决策一旦形成,也靠各级党委、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来贯彻落实,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证。人与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不仅因为自然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且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与子孙后代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因而,科学发展观提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认为只有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发展世世代代永续进行。否则,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不再适合人类的生存,使生产不能正常进行,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三、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优质服务。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作风建设始终。要抓好制度建设。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所有的创新,所有的基础工作,所有的规范性管理,都与制度的设定密切相关,我们要修订各项工作制度。制定出来后,关键是执行。为保证执行的实施性还涉及三个层面。首先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制度,其次制度要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再次要有一套措施来保证制度的实施。作风建设不是抓一天,也不是一届领导抓,是老生常谈,反复抓,抓反复。根本问题是从思想上解决,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要有规矩、有纪律,没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按着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建立和完善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操作性、更具人性化。
      四、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这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内在的价值取向和内在目的。和谐意味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我们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反对“物本”的倾向。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这一信念,从而把异己的客观力量变为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只有以人民群众的力量为主体。这也正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依靠力量,只有这样和谐的实现才有可能。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所以,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和当家作主的地位。而要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反对“民本”的错误观念。在“民本”观念中,人民只是客体而不是主体,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其统治而加以利用的工具,只能导致“官”和“民”的二元分化。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归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日益分化,形成了各种利益博弈的局面。利益的分配要讲规则,而规则的确定不能单从经济效益着眼,还要考虑生态的成本和社会的成本,不能使少数人享有发展的成果,而使大多数人背负发展的成本。资源和环境都是全社会的,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有。并且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所以,发展的成果应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这就需要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体现社会公平,使社会安定和谐。


 


上一篇: 构建和谐林区企业文化建设
下一篇: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www.0727.com党委宣传部